古代人赶路(古代人赶路)
现在我们想出去散步。我们可以乘坐飞机、高铁、火车或者自驾游。不管怎样,都是非常方便的。那时,很多人步行。这样的话,感觉很远,所以他们就走了,一天能走多远?我需要准备什么?
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道路曲折,城市之间的人口往来一般仅限于邻近城市。然而,很少有平民走反方向的道路南下,因为代价巨大。那么它有多大呢?呢绒?
我们来计算一下唐代北京到沉阳的距离。全程按700公里计算。唐代最昂贵的出行方式是马车。马车行驶虽然颠簸,但速度还是有保证的。按照官方道路上马车的标准速度计算,马车每天大约可以行驶三十五公里。如果乘客没有特别多的行李,车夫收取的价格是每五十公里一百美分。
当然,如果旅客行李过重,则每50公斤行李加收100美分。假设马车匀速行驶,这七百公里需要二十天的时间。加上旅途中的休息时间,至少也需要二十五天的时间。车夫收取的车费约为1400银子。如果算上二十五天的食宿的话,大约需要准备2两银子,就足够了。
按照唐朝的购买力换算,两两银子几乎相当于今天的四千元。在唐代,“北漂”若想返回700公里外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就要从幽州前往神州。如果他想尽快到达,他会选择最快的马车作为出行方式。那么,你就要准备相当于今天4000元的路费。
有不少官员身体不好,在长途跋涉中饱经坎坷,最后病死在途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好的交通工具就非常有必要了。据一则寓言说,许多穷人只能步行出行,没有车马出行。有钱人乘坐四匹马拉的马车出行。看来贫富差距自古以来就存在。这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需要带一个月的干粮。如果去1000英里外的地方,至少需要带三个月的干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平民不得不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多么复杂啊。
背上一磅干粮太重了。更何况,他们还得抓紧时间。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走这条路。一些土路和一些常走的路只是简单维修,行走起来更加困难。而且,当时的鞋子质量还不如今天。其中大部分是农民自制的。最早是草鞋,后来是布鞋。
书中还专门记录了他的旅行经历。战国时期,他用一句话来形容他。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他出去的时候,连桑木干草制成的马车都坐不了。他只能背着竹草做的书包,独自行走。
古代的考生有多难?
以距离我们比较近的明清两代为例,当时的考试大致分为四种考试:同升试、乡试、普试和宫试。这四项考试是环环相扣、有规律可循的。欲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通过国试。要想参加国试,必须先通过乡试。同样,只有通过了同升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考生取得联试资格后,可到当地政府报名,并交纳考试经费、白银10两左右,以及一张“放火卡”(用于客栈租车)。
从驾车到首都,如果路线没有大的改变,通常最多5个月就可以到达。这里还要说一说的是,政府发给你的消防卡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付费乘坐免费马车,而且上面还挂着吏部写的黄旗。
把这面旗帜挂在马车上,可以避免一些小偷担心,浪费时间。毕竟这是公务用车。至此,大家应该明白了古人是如何参加考试的,考试的时候在路上花了多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