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兵临城下剧情,电影兵临城下剧情介绍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电影兵临城下剧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电影兵临城下剧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电影《兵临城下》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军士兵分发武器采取枪弹分离的方式是真的吗?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谁告诉你电影中发的武器是枪弹分离的?
前一个人拿枪,下一个人拿子弹,这是你看到的。但谁告诉你前一个人的枪里没子弹?
那个拿大喇叭喊话的军官说的很清楚:手里有枪的人直接射击,如果他被打死了,那么别人捡起他的枪继续射击。
如果发的枪里没有子弹,拿到枪的人如何直接射击?
所以根本不存在枪弹分离。发的枪里是有子弹的。
我觉得很可能是真的。但也有一种观点是说当时苏军武器弹药还算充足,不至于让一部分士兵拿着枪,一部分士兵拿着子弹,几乎等于搏命一样冲向战场……
事实上,电影《兵临城下》的背景虽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但影片开头,也就是渡河的阶段,绝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紧要的时刻,如果不能顶住德军的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很可能就要宣告失败。
最紧要的时刻该是什么样?缺衣少粮,武器弹药奇缺,急需支援,于是,伏尔加河上运送士兵和装备物资的船只不断,被斯图卡炸毁的船只也是不断。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无法做到每个士兵都有枪支弹药,也算是合理,毕竟武器弹药每天的损耗量是惊人的。
于是,为了夺回丢失的阵地,刚过河的苏军一部分人拿着枪,另一部分人拿着子弹,冲向了对方阵地……这真是很无奈的战斗,可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我觉得这种枪弹分离的方式只适用于瓦西里这种新兵部队,对于一些有作战经验的部队而言,这样做并不合理,而且太过激进。至于为什么让新兵部队采用枪弹分离的方式进攻?我就不解释了。
2001年上映的《兵临城下》的导演为法国人,而且该片的制作团队和出资方都是西方国家。这导致了片中有很多抹黑苏联和凭空虚构的情节,夹杂着意识形态的偏见。可能是俄罗斯觉得被黑得太惨,在2010年也上映了一部同名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绝对的高伟光。
《兵临城下》的背景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国的神枪手康尼(原型是汉斯·托瓦德)和苏联神枪手瓦西里之间的对决。1832年当时英国在印度驻军,士兵闲着没事以射击小鸟为趣。有一种英文名为snipe的小鸟,警觉性极高,非常灵活,很难猎杀。士兵不仅要枪法好,还得善于隐蔽才能成功猎杀这种鸟。因此能猎杀这种鸟的人就叫为snipe,也就是中文的狙击手。
一战结束之后德国开始重视训练狙击手,成立狙击手学校,德军每个连队至少有6支狙击步枪。苏联人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的狙击手西蒙·海耶狠狠地教训了,狙击手创纪录地在白雪中射杀了542名苏军官兵,号称白色死神。苏芬战争结束后,苏联很快也成立了狙击学校,专门培养狙击手。苏联的狙击手很快就在苏德战场上派上用场,斯大林格勒聚集了大批技术精湛的狙击手,把德军第六集团军引入了巷战的泥沼,牵制了德军快速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62集团军的瓦西里·扎伊采夫。因此,苏联的狙击手都是经过培训的,不可能犯下在战场上枪弹分离的低级错误。
电影中出现一个情节,瓦西里从苏联的军火保管员手里拿到了5枚子弹,然而却没给他枪。而且只有一半的人可以既拿到枪又有子弹。这并不是指枪弹分离,而是苏联枪械的不足导致。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中,双方的进战距离只有100米,此时如果是枪弹分离,这么近的距离下早就被德军抢占先机射杀了。这些只能拿到弹夹的士兵,其实相当于战场上的后勤供给部队,而作为新兵蛋子的瓦西里,只能跟着老兵的后面,如果拿枪的人子弹打完, 就可以无缝连接供应子弹;如果拿枪的人牺牲后,可以再接过他们手中的枪继续战斗。
影片中反映苏联出现武器短缺的情况还是有可能的。在苏德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德军势如破竹很快就突进到了苏联的西部重要腹地。在斯大林保卫战之前,苏军在1941年被俘虏或者失踪234万人,死亡80万人,1942年苏军死亡174万人,被俘虏或失踪152万人。很多被德军俘虏或者打死的苏军,武器装备也随之被德军缴获。二战前的苏联工业远不如德国发达,底子也不如德国厚实。战争的惨烈程度使得苏军的军火武器暂时供应不上。
纳粹德国在入侵苏联时,根本就没把苏联辽阔的东部纳入计划范围。苏联的工业基地基本都在苏联的西部。苏德战争不到一周,苏联就开始了转移工厂到东部的乌拉尔地区和中亚地区,他们是在德国的眼皮底下抢运出来的。由于西部的重要资源产地和乌克兰的煤矿已经被德军占领,各个工厂都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生产军事武器的资源一时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
除了缺少生产军火的资源外,东部的工厂也缺少工人。青壮的男人已经奔赴前线,无奈之下,只能依靠妇女和儿童充当工人。苏联克服重重困难,直到1942年的下半年,也就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后期,东部的工业产值才恢复到苏联战前水平。东部的军工厂没能充分运转起来,就导致了影片中反映的前线军火供应不足的情况。
《兵临城下》是根据史实改编的艺术创作,尽管部分细节符合史实,但是却不能全部当真。。西方的软实力体现出的洗脑功力了得,认真你就输了。
在军队中,武器和弹药都是分开存放的,一方面是武器和弹药对于保存条件并不相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问题。
保养武器
清理内部,保持武器的内部清洁。美军M-16步枪在一开始上战场的时候就是由于保养擦拭不利,完成故障频发。
武器尤其是步兵武器,平时都是要经常性清理,保持武器的清洁,不只是中国几乎所有的正规军都对于武器的清洁特别重视,现在的各种枪械,虽然是可靠性已经非常高,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但是保持武器的清洁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每次使用武器以后,都要进行擦拭保养。如果是作战中,利用作战间隙也要进行保养维护。
弹药里边的炸药都是化学制品,时间长了容易过期变质,对于储存的条件也有限制。如果保存不善,自己就会失效。
而弹药的保管更要严格,由于弹药中的化学成分比较多,特别容易受潮失效。现在的弹药都是有三层包装,最层木箱或者铁箱,中间是铁盒,最里边还在纸包或者纸盒,而且一般弹药还是处于密封状态,打开了铁皮箱破坏了密封状态,弹药就容易受潮变质,容易出现哑弹。
在作战时,士兵首先是到武器室领取武器,然后是领取弹药,由于领取物品的形类不同,保存的条件不同,而且分别储存也有利于统计数据,尤其是弹药。在每次战斗结束以后,趁着战斗的间隙,都是要补充弹药,这样有利于统计领用弹药的数量。
美军在领取弹药,准备演习。
俄军领取弹药。
看来我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要找有关于军械保养保管方面的资料可比找西方文化怎么黑苏联的资料难的多。而且这种明显低估苏联人智商的事情,实在是无聊。 加上一大段吧。
兵临城下或者也有翻译成大敌当前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决战中的较量,这电影在中国播出以后,枪管上包麻袋片就成了狙击步枪的标签。
徒手冲锋,渡船上枪毙跳水逃兵,后来苏军反突击被击退后边的督战队用机枪扫射溃退下来的逃兵这几段,在决战中的较量中被剪去,不过当时随处可见的盗版盘上可都有着一段。
我觉得兵力城下还是挺好看的,对于苏联的黑化也不是那么厉害,而且对于狙击手的电影有一点示范作用,尤其是中国的神剧,一段时间神剧里边肯定有一只包着麻袋片的所谓狙击步枪,至于上边的光学瞄准镜怎么安的就不管了。
俄国人在历史上,几个士兵和用一支步枪的情况有,但是不是在苏联时期,而是在沙俄时期,沙俄在参加一战时期,最初估计需要456万支步枪,但实际上,俄军动员就需要500万支步枪,征兆新兵需要550万支,战争消耗补充720万支,实际需要1770万支,而沙俄只有不到500万的库存,在1914年,第二批动员的沙俄士兵就已经没有发给步枪,去前线等着从战死的士兵手中取武器,当年的12月,俄军总参谋长报告,70万士兵难得有5万支步枪。到了1915年德军主力调到东线,俄军承受的压力更大,武器的需求缺口更大。
这张1941年红场阅兵的照片可以看到,通过红场的苏联人扛的是刘易斯机枪,当时苏联人可以说是刮地三尺去搜罗各种武器。把这种老古董都找出来了。 而到了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人也有一段时间处于严重的缺乏物资的情况下,主要在战争初期,战争初期,苏军丢失200个各种类型的仓库,其中西方面军最惨,损失了10万吨弹药,5万吨油料,4万吨粮食,40万套军服,500车皮坦克汽车配件。这些损失的物资,首先损失的物资是作战的苏军处于无米下锅的情况,而德军则是因粮于敌,德军大量使用缴获的苏军物资,特别是油料,极大的减轻了自身后勤的压力,同时,苏联丢失了这些物资,使得在动员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组建新部队的时候,武器装备十分缺乏,毕竟武器不是说变就能变出来的,马上拿到的还是战前储备的武器。
这种情况一直到1942年的时候才有所好转,当时,梅列茨科夫在8月份计划发动进攻,按照计划向上申请武器补充,斯大林问他你们要多少冲锋枪和步枪,梅列茨科夫提了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3000到5000支冲锋枪,5000支步枪。而斯大林回复,给你们20000支,我们现在不仅有足够的步枪,也有足够的冲锋枪。梅列茨科夫当时在列宁格勒一带,这里属于苏德战场的次要方向,在次要方向对于武器方面的补充要求尚能得到无条件的满足,就更不用说主要方向的斯大林格勒。 当然,由于运输一类的原因,的确有一些部队,到达战场的时候缺乏武器,象在斯大林格勒打出来威名的近卫13步兵师,在进入战场的时候就有大约1000多人没有武器,对于这些没有武器的人,并不是象电影里那样投入战场,而且把这些徒手兵留在了伏尔加河的对岸,等手里有了武器再过去。不会把徒手的士兵投入战场,不过缺乏训练倒是真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训练他们了。
西方对于苏联的抹黑和黑化是习惯成自然,当然苏联有苏联的问题,西方在冷战期间对于苏联的英雄人物有着系统的黑化,从元帅到士兵,只要是苏联的英雄,肯定是要塑造成冷血无情的人,或者是疯子,象卓娅就因为得过脑膜炎而被说成是疯子,这种事情已经是屡见不鲜,只不过由于西方掌握着世界主要的话语权,所以这些明显的谎言被当作了真理,因为重复的太多了。而且有些事情也不是空穴来风,比如苏军在刻赤半岛的失败就是梅赫利斯瞎指挥,什么不许挖掩体,进攻的时候要肩并着肩的密集排列这种事,都是真的,这些也是为西方提供了攻击的子弹,但是这些也是个别现象。就是这个梅赫利斯后来到了梅列茨科夫那里,也不是没帮忙,有什么补给品不足的情况,这位仁兄一个小报告上去,马上就解决,部队缺乏枪背带,小报告递上去,第二天一批质量上乘的枪背带就空运到了,还有一次是要了好烟叶,而这些小故事,西方国家是不会看见的,就算看见了也不会说。
图片来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电影兵临城下剧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电影兵临城下剧情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